益生菌怎麼吃?營養師帶你看6大功效、正確吃法、挑選原則!

作者營養師作者 營養師 林凱翔

益生菌好處是什麼?6 大益生菌功效!營養師說明益生菌正確吃法!

吃益生菌好處有哪些?益生菌什麼時候吃最有效?本文將由營養師為你介紹常見的益生箘種類,解析益生菌6大功效、益生菌怎麼吃、挑選益生菌的3大原則,找到最適合你的益生菌,守護腸道的健康!

一、益生菌是什麼?常見的益生菌有哪些種類?

益生菌(Probiotics)指的是吃了以後能夠對人體產生正面效益的微生物,這些微生物可以在消化道中生存,被視為對人體有益的營養補充品,通常存在於味噌、優酪乳、豆類飲品、泡菜等日常飲食中。

(一)7 種常見的益生菌種類介紹

嗜酸乳桿菌( A 菌)

英文名稱為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,主要定居於小腸,少數存在於陰道壁、子宮頸、尿道,能維持腸道菌叢平衡、幫助增強免疫力、預防念珠菌性陰道炎等。

比菲德氏菌( B 菌)

英文名稱為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,主要存在於大腸,少數存在於小腸,因具備特殊的雙歧結構,可附著在腸壁形成保護膜,幫助維持腸道酸鹼平衡、調節免疫、改善消化功能等。常見的比菲德氏菌(Bifidobacterium Bifidum)、雷特氏菌( B. Lactis )、龍根菌( Longum )等皆屬於 B 菌。

乾酪乳桿菌( C 菌)

英文名稱為 Lactobacillus Casei ,主要存在於大腸和小腸,耐酸程度高,可通過胃酸定居腸道,維持腸道酸鹼和菌叢平衡、調節消化機能,同時能輔助其他好菌生長,幫助調整體質。

副乾酪乳桿菌( LP 菌)

英文名稱為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,主要存在於小腸,可耐酸耐鹼,有助於調節免疫反應、降低過敏發炎。市面上常見的 LP33 就是 LP 菌的最佳代表。

發酵乳酸桿菌 ( F 菌)

英文名稱為 Lactobacillus Fermentum ,主要存在於腸道、泌尿道,有助於維持消化道機能、增加腸道好菌,改善腸道發炎症狀,也可以調節免疫反應。

鼠李糖乳桿菌 GG 菌株( LGG 菌)

英文名稱為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,主要存在於大腸和小腸,耐胃酸和耐膽鹼功能強,近年被廣泛使用於食品和保健品中,也是目前研究紀錄最完整的菌種,能改善腸胃道機能、調節免疫、幫助減少過敏反應等,加強身體防護力。

植物乳桿菌(同俗稱 LP 菌)

英文名稱為 Lactobacillus Plantarum ,主要存在於唾液、腸胃道,具抗菌特性,活性程度高,有助於保護腸胃道健康、調整過敏體質。

二、益生菌功效有什麼?5 大益生菌好處一次看

隨著保健意識抬頭,小小的益生菌近年來受到許多專業人士的青睞,在科學家的研究下,目前能肯定益生菌具備以下功效:

5 大益生菌好處

  • 促進營養吸收,提高營養利用率
  • 平衡消化菌叢,預防腸道感染
  • 改善腹脹、腹瀉、慢性便秘、急性腸胃炎
  • 增強免疫力,抵禦病毒入侵
  • 緩解壓力與焦慮,維護心理健康
  • 預防女性陰道感染,維持私密處健康
  • 改善過敏體質,降低炎症反應

延伸閱讀:私密處保養及清潔攻略!5招讓您跟暗沉私密處說掰掰!

益生菌在改善腸道、過敏、泌尿道等問題尤其受到重視,如果你有以下困擾不妨考慮開始吃益生菌:

益生菌功效 1:止腹瀉、減少脹氣

不少人會透過便秘益生菌去抑制腸道壞菌的生長,保護腸道健康,再也不用受便秘問題所苦。

目前有研究證實,包括鼠李糖乳桿菌( LGG 菌)、洛德乳桿菌( R 菌)、布拉迪酵母菌等益生菌種類,對緩解因病毒感染造成的急性腹瀉、使用抗生素造成的腹瀉等都有益處。

益生菌功效 2:改善過敏體質

想改善孩子的過敏益生菌也可以幫上忙,已有研究證實益生菌對於改善過敏性鼻炎有效。

益生菌功效 3:強化人體免疫力、改善過敏反應

益生菌能夠調節先天免疫系統,預防感染和疾病。想緩解過敏反應,可補充比菲德氏菌類(B菌)、比菲徳氏龍根菌、副乾酪乳桿菌( LP 菌)等菌種。

益生菌功效 4:緩解腸躁症

腹瀉通常是由腸道感染引起的,而攝取益生菌能夠幫助消化,讓腹瀉快速消失。但目前仍無法確定哪些菌種能有效治療腸躁症,若是症狀嚴重,仍建議至胃腸科就醫,不可以吃益生菌取代治療。

平時想要保養腸胃消化,可補充嗜酸乳酸菌( A 菌)、比菲德氏菌類( B 菌)、乾酪乳桿菌類( C 菌)、布拉酵母菌類等菌種。

益生菌功效 5:保養私密處和泌尿道健康

適度補充私密處益生菌可以平衡體內菌叢,降低感染風險,女性平時也可以多補充蔓越莓,保持妹妹健康。

能夠保養泌尿道健康的私密處益生菌,包括嗜酸乳酸菌( A 菌)、卷曲乳桿菌、發酵乳酸桿菌、唾液乳酸桿菌、鼠李糖乳桿菌、洛德乳桿菌等菌種。

益生菌隨堂考


三、吃益生菌有副作用?什麼人不能吃益生菌?

只要依循正確的食用方式,在大多數的情況下益生菌是相當安全的,引起人體副作用的機率也很低。


但還是會有部分的人吃了益生菌以後有以下的症狀:

  • 腹瀉:服用益生菌過量或是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,可能會導致吃益生菌拉肚子的情況。
  • 脹氣:有些腸道比較敏感的人吃了益生菌以後會出現輕微脹氣、一直放屁的現象。
  • 過敏:如皮膚起疹子等過敏反應。

如果出現更嚴重的不良反應,應立即停止使用益生菌並諮詢醫生的建議。

另外,如果你是重病患者、正接受化療者、近期有重大手術的族群,攝取益生菌前最好先諮詢醫師和營養師,因為當自體免疫力不佳、抵抗病菌的能力下降時,食用益生菌後有可能在體內轉變為病原體,或引起相關感染風險,因此最好暫停食用。



四、益生菌什麼時候吃?早上不能吃益生菌嗎?

基本上,如果益生菌使用了包埋技術(如使用膠囊包埋、凝膠包埋),代表益生菌能夠承受住消化道內的高溫與酸鹼環境,此時不論你想飯前吃、飯後吃還是空腹吃都可以。

而如果益生菌沒有使用包埋製成技術,那麼建議可以早上空腹或是睡前空腹吃,由於此時胃酸分泌較少,挑選這個時機補充益生菌將有助於益生菌的生存和繁殖。

五、益生菌怎麼吃?益生菌不能和這些食物一起吃!

不少人買了益生菌卻只是隨手把它放在包包裡,想到的時候再拿出來吃一次,益生菌作為一種維護腸道健康的保健食品,在食用時需要遵循一些正確觀念。

(一)遵循產品說明服用益生菌

產品外包裝上都會載明 1 天要吃幾次吃多少,建議大家直接依循產品說明去服用益生菌,也千萬別一次攝取過多的益生菌,避免對腸胃造成負擔。

(二)避免高溫沖泡

益生菌不耐高溫,若選擇沖泡式的益生菌粉,請不要用熱水沖泡,溫度以不超過 40 度為佳,以免抑制益生菌的活性,影響吃下肚的活菌數。

(三)補充益生元(益生質)也很重要

益生元(益生質)是指益生菌在體內生長和繁殖所需的養分,也就是益生菌吃的食物,例如纖維質、果寡糖、菊糖、乳果糖等,這些養分能夠促進益生菌在腸道中繁殖並且增加它們的活性,讓好菌更好。

建議大家在吃益生菌的同時,別忘了多補充含有膳食纖維的食物,替腸道中的益生菌提供所需的養分。

(四)選對菌種、菌株

益生菌有菌種與菌株之分,其中菌種指的是益生菌的品種,而菌株則是指同一品種益生菌不同的分離株,不同的菌種和菌株具有不同的功能和適應環境,千萬別一看到「益生菌」就匆忙選購。

以下我們就用具有改善腹瀉、減少抗生素治療的副作用的雷特氏雙歧桿菌(Bifidobacterium Lactis)BB-12 來說明:

  • Bifidobacterium 是雙歧桿菌的菌屬
  • Lactis 是菌種名
  • BB-12 是菌株名

值得留意的是,不同菌株的功能不同,功效也有差異,例如雷特氏雙歧桿菌 HN019 雖然與 BB-12 是相同的菌屬與菌種,但 HN019 菌株則對於調節腸道蠕動、改善便秘症狀較為有效。

(五)這些食物別和益生菌一起吃

許多人都只知道益生菌的好處,卻不知道該怎麼服用,也不清楚益生菌跟藥要隔多久,就讓我們來告訴你益生菌的正確食用方式吧!

不能和益生菌一起吃的食物

  • 抗生素:抗生素會破壞益生菌,因此最好避免抗生素益生菌一起吃,如果真的要吃的話,建議益生菌與藥品要相隔至少 1 小時。
  • 刺激性食物:太油、太辣、太刺激的食物都不適合和益生菌一起服用。
  • 咖啡因和酒精:這些物質會破壞腸道平衡,對益生菌的功效不利,建議與服用益生菌間隔 2 小時以後再喝咖啡或是酒精。
  • 熱食或高溫食物:益生菌對於溫度非常敏感,一旦溫度超過 40 度就不利於益生菌生存,因此建議在益生菌攝取後避免食用熱食或高溫食物。

六、益生菌怎麼挑?3 大原則找到你適合的益生菌

(一)益生菌菌種、菌株看仔細

市面上的益生菌琳瑯滿目,我們在挑選的時候務必要睜大眼睛,了解各種菌種對應的功效,例如羅伊氏乳酸桿菌能幫助促進腸道健康、嗜酸乳桿菌能抑制陰道黴菌生長等。

(二)益生菌劑型別挑錯

益生菌種類可以分成多種形態,常見的有做成甜口的軟糖、小巧的膠囊、錠劑與沖泡式的益生菌粉,這4種劑型各有不同的特點,就讓我們用表格為你說明。

劑型 優點 缺點 適合族群
益生菌軟糖
  • 味道好吃
  • 方便攜帶
  • 糖分偏高
適合兒童、年輕族群、口感較挑剔的人
益生菌膠囊
  • 易於保存、攜帶
  • 需要配水服用
能接受吞食膠囊的人
益生菌錠
  • 易於保存、攜帶
  • 製作過程中是否能保有益生菌活性仍有疑慮
能接受吞食藥錠的人
益生菌粉
  • 容易吸收
  • 可加在飲品內服用,非常方便
  • 粉類產品須避免受潮
不喜歡吞膠囊的人


(三)專業認證才放心

專業認證的益生菌可提供消費者更多保障,例如美國 FDA 、 Kosher 認證、 Halal 認證等,不僅能夠確保其品質和有效性,也能讓消費者多重安心。

更多健康知識

icon_BackToTop